歷史巡禮、時光倒影

1830年|大龍峒保安宮:大龍峒信仰中心

建於1742年的大龍峒保安宮,主祀保生大帝,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,俗稱「大道公廟」,被列為國定古蹟。清朝時期,保安宮與艋舺龍山寺、清水巖祖師廟,有台北三大寺廟之稱。

相傳當年,渡海來臺的福建同安人,來到大浪泵拓墾後,因為發生瘴癘疫情,於是再回到福建白礁鄉慈濟宮,乞靈保生大帝分火至大龍峒,祈求稱為醫神的保生大帝,能為台灣平息疫情。

1802年,當地富商陳家投資興建商業街,左右兩邊成立店鋪二十二間,也被稱為「四十四坎」,之後發動募款建廟,因工程過於浩大,歷時25年才完成,1830年正式完工,名為「保安宮」,也就是保佑同安人之意,此後,成為大龍峒信仰中心。

1898年,日本人在保安宮後殿,設立「台灣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」,之後改為大龍峒公學校,這就是大龍國小前身。戰後的保安宮,原本要進行整修,卻一度被撤退來臺的軍眷難民佔據居住,造成保安宮香火凋零危機,直到1966年,政府才將占住戶全體遷走,拆除全部違建,一度被擱置的整修工程,才能得以順利進行,七零年代之後,才重回台北寺廟的指標地位。

保安宮以其廟宇裝飾藝術聞名,廟內保有陳應彬、郭塔、潘麗水、洪坤福等名師的廟宇工藝,如龍柱、石獅、剪黏、泥塑、木雕、交趾陶、彩繪壁畫等等作品,建築精細、裝飾多元,深具文化價值,值得細細品味。

加入收藏
00 : 00
    00 : 00

    享受你的小島裡

    小島裡 加入手機主畫面,隨時聆聽小島故事

    我知道了

    此網站於聆聽時將使用到您網路流量
    建議在 WIFI 或穩定網路環境下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