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巡禮、時光倒影

1889年|臺北大橋興建

台北大橋興建於1889年,原先為木鐵混合建築,連結三重埔與大稻埕,為火車通行而建,之後歷經多次改建。

第一代的木造台北橋,當河道有船隻通行時閘板可升降。日本人治臺後,改名「淡水橋」,1897年因颱風侵襲而斷裂,日本政府決定修改鐵路路線避開三重埔,讓鐵路與木橋分開,改由橫跨新店溪,經萬華、板橋與樹林再跨大漢溪南下,1920年開通,並改名「台北橋」。但很快木橋又再受損,且難以負荷當時的交通需求,日本人決定改為鐵橋,於1925年通車,成為當時台北八景的「鐵橋夕照」。

戰後,台北橋鏽蝕問題日益嚴重,台北市政府決議拆除重建,1969年改建完畢並通車,為四線道路的水泥橋。當時通行需要付過橋費,一直到1977年才停收,橋上的收費亭則到1990年代中期改建時才拆除。新改建的「臺北大橋」於1996年通車。

戰後1970-80年代,台北橋下方是當時最大的臨時工市場,許多來自中南部但人生地疏且無一技之長者,會趕早上來到這裡做臨時工,以日計酬,僱主多為建築商。除了臨時工外,賣早點、賣檳榔、甚至賭香腸的也都會來到這裡,是早年台北橋記憶的一道特殊風景。直到政府開放外勞,以及台北橋拆除重建後,臨時工市場才漸漸式微。

1983年台視製播一部名為《台北橋下》的台語連續劇,就是描寫一群小人物的奮鬥史,連續劇主題曲曲名為《台北橋下賺吃人》(台語),歌詞提到

「淡水河頂有台北橋 南北主要的通路 一邊叫作大稻埕 一邊叫作三重埔 

台北橋頂有車來往 橋下就是太平通 百貨雜貨滿街是 牛肉麵賣大碗公」(台語)

這首節奏輕快的台語歌,見證了台北大橋早年極為重要的存在。

(圖片來源:wikiwand)

加入收藏
00 : 00
    00 : 00

    享受你的小島裡

    小島裡 加入手機主畫面,隨時聆聽小島故事

    我知道了

    此網站於聆聽時將使用到您網路流量
    建議在 WIFI 或穩定網路環境下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