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巡禮、時光倒影

1912年|共樂軒與靈安社

大稻埕最具代表性的北管軒社,就是「靈安社」與「共樂軒」。

共樂軒的前身為「共安社安樂軒」,起源可追溯至頂下郊拼,當年同安人戰敗,護著霞海城隍的金身退至大稻埕,並籌建霞海城隍廟。為配合霞海城隍的祭祀活動,1869年信徒集資自大陸福州用冬筍竹刻成謝、范二將軍的神像,為台灣第一對謝、范將軍神將,並於1871年發起「共安樂社」。

大正初期,北管樂師因想福祿、西皮雙修,與支持福祿派的神將班意見不合,兩方協議將共安樂社一分為二,各自分走「共樂」及「安社」二字,因此有了神將班的「靈安社」、和北管樂師的「共樂軒」。

當時錦記茶行的陳家父子分任靈安社、共樂軒兩社頭人,父子拼場,揭開兩個軒社超過一世紀的競爭。雙方只要聽聞對方又去訂製繡旗,一定會馬上跟進,因此迄今仍保存日本時代的各式繡旗,也讓大稻埕流傳一句諺語:「靈安社錢濟,共樂軒旗濟」(意思為靈安社最有錢,共樂軒旗子最多)。

1950年,施合鄭以卜筶方式獲選為靈安社社長,他同時也經營西藥生意並代理日本撒隆巴斯,當時許多在地企業董事都是曾經是靈安社支持者。靈安社目前是大稻埕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北管軒社,也是霞海城隍廟夜訪出巡時,參與暗訪與遶境的八大軒社之一。

戰後因為有當時台灣杜月笙之稱的蔡金塗加入共樂軒,他以1912年謝范將軍神將開光的年份定調為共樂軒起始年,1950年至1980年代,便由黑白兩道通吃的蔡金塗主事。蔡金塗戰後的事業,是專門收購戰時留下來的炸彈、飛機碎片改製臉盆販賣,並從事買賣土地,還曾當選第一屆台北市議員。

由於蔡金塗大力支持製作各種材質特殊的旗幟,不論是頭旗、銀旗、繡旗,數量與種類都堪稱全台軒社之冠。

加入收藏
00 : 00
    00 : 00

    享受你的小島裡

    小島裡 加入手機主畫面,隨時聆聽小島故事

    我知道了

    此網站於聆聽時將使用到您網路流量
    建議在 WIFI 或穩定網路環境下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