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郊遊社・嘉義|享受吧,一趟有光的旅行!

好友來嘉義,常伴生活左右的休區好物產

土地總面積約1,904平方公里的嘉義縣,是一塊23.5度北回歸線穿越的境地,不論是山丘或平地,皆是陽光滋養的土地,具備氣溫、雨量和日照的愛戴優勢,利於經營農業發展,使得嘉義縣的經濟結構中,農業生產佔居首位,長年發展豐富的物產文化。

但隨著工商業的迅猛發展,勞動力人口大量外移,農村的高齡化現象讓鄉鎮發展差距日益增大,同時過往津津樂道的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遊憩人次也逐年下降,嘉義縣政府決定盤點現有資源與危機,放手一博,成立縣市層級的推廣品牌「嘉義陽光郊遊社」,多角經營瑞峰太和休閒農業區南笨港休閒農業區茶山休閒農業區,邀請好朋友來嘉義,一起+1發掘從陽光誕生的物產美好。

 

瑞峰太和休閒農業區

沿著縣道169號踩下油門,迴圈向上的小徑,帶旅人來到茶煙裊裊的阿里山茶鄉,綠茫茫的汪洋茶園,很難想像這裡曾是八八風災的重創區,高山作物曾一夕之間化為烏有,為了順應天地作息,開始善待土地,以產業的價值逐年取代產量的價格。

仰賴自然風土,這裡的人們友善耕種高山茶,開始蓋起茶屋、擺起竹林茶席,深耕品茗文化,茶席裡的哲學家,伴隨雲霧繚繞,在滾滾熱水燙開瑟缩的葉片時,在茶杯一圈圈的茶湯漣漪中,訴說高山的故事。

除了高山茶的清香,瑞峰太和休閒農業區還有韻味豐富的高山咖啡與琥珀色的香醇蜂蜜,或許茶、咖啡和蜂蜜,從不是生活中非要不可的必需品,卻能讓人們更貼切享有精神帶來的豐腴。

高山茶

在幾代傳承的茶行裡,由經驗豐富的茶師傅帶領採茶、揉茶。用雙手圍成一個圓,將茶葉圈在掌心,慢慢順時針繞行,一遍又一遍。手勁輕,茶味清和均勻;施壓重些,葉片細胞破裂多些,茶汁淡淡滲出,手心湊近鼻端,撲鼻的芬芳。

產地錄音:嘉義縣梅山鄉瑞峰太和茶園
背景聲音:茶園附近的蟬鳴聲

高山咖啡

嘉義縣高山咖啡豆的產區主要集中在中高海拔的阿里山鄉、梅山鄉、番路鄉、中埔鄉與竹崎鄉,屬大阿里山高山咖啡產區,山區雲霧繚繞、水土滋養、日夜溫差大,溫溼度皆符合咖啡豆種植條件。除了茶園外,這裡也孕育許多咖啡園,每年出產層次分明、韻味豐富的高山咖啡,總在咖啡賽事中佔有一席之地。

 

產地錄音:嘉義縣梅山鄉瑞峰太和咖啡園
背景聲音:傾倒咖啡豆聲、萃取咖啡液聲

茶山休閒農業區

涼亭錯落的茶山地景,隱含著分享互惠的獨特意涵,就像族人的客廳,一句鄒語我心喜悅「a veo veo yʉ」 ,便可受主人邀請,一起在涼亭共享食材。除了日常分享的芭蕉,在重要日子裡,帶有發酵味的玉液瓊漿,嚐來自由不羈,幾口後勁便能拋開拘束,一同在村子裡,像個孩子盡情Mimiyo。

醒腦時刻,茶山也有珈雅瑪咖啡,果實大顆紅潤,喝起來口感滑順,咖啡因偶爾還會附一顆手炒香糖,濃韻的黑糖附著薑黃的嗆辣,暖和身子;若想要更滋補,可以入境隨俗,直接喝一杯天然的苦茶籽油,增添精力!
分佈嘉義三地的休閒農業區物產小旅行,僅需跟隨太陽的軌跡,享受味蕾、感受生活的講究時刻,一匙麻油香、一杯茶溫喉、一瓶酒下肚,有多少地方,我們就能追隨多少故事。

米米優

米米優Mimiyo,在鄒族裡是「亂走亂跑」的意思,代表喝了幾口小米酒後,族人開始到處閒晃走走的狀態。在早期鄒族的傳統文化裡,主要是祭祖靈時,才會釀造米露,族人不會拿來當日常飲品;後期一些家族開始有私釀米酒的文化,作為重要祭祀、築屋、結婚或農耕歲收時,可以配著烤肉,邀請族人一起分享喜悅的重要媒介。

 

產地錄音:嘉義縣阿里山鄉茶山部落
背景聲音:族人在木臼上搗碎小米聲、將小米酒裝瓶釀聲、乾杯聲

香糖

早期的茶山都是石頭路,若要到嘉義市區採購物資,一趟需要兩天的時間,為了解決交通與時間成本,居民開始自己種植甘蔗、製作香糖,儲存於整年食用。
甘蔗生長期約一年,是春種冬收的作物,頭跟尾甜度加起來要20度,才是製作香糖的好原料,在甘蔗剛冒出土時,就要開始拔草,不然一但甘蔗長高,雜草還是甘蔗就會難以分辨,整個甘蔗成長期都得靠農人不斷手工剝除不健康的甘蔗葉,還得抵禦獼猴和山豬的侵擾,據茶山的農民分享,獼猴會故意折斷作亂,山豬知道甘蔗頭比較香甜,會直接連根拔起,影響收成數量。

 

產地錄音:嘉義縣阿里山鄉茶山部落
背景聲音:踩在甘蔗田中並清除甘蔗雜草的聲音

南笨港休閒農業區

嘉義的南笨港在百年前曾是河港城市,由明末顏思齊、鄭芝龍率先開墾,號稱開台第一庄,開啟集體遷移的篇章。大量的移民,伴隨而來的是信仰聚集地,帶動當年寺廟興建的風氣;又加上1906年的梅山大地震與二戰造成的毀損,產生大量修繕和重建的需求,閩粵陶匠紛紛來臺,靠著一手剪黏與交趾陶的技藝傳承,造就南笨港地區的百年工藝。

四百年後的南笨港,港口已不復見,但依然仰賴平原優勢,以及曲流地形氾濫的砂質土壤,培育出芝麻、稻米、雜糧、花生等農作,搭配廟宇的香客文化,將多種作物再製成高經濟價值的芝麻粉、清麻油和五穀麵線,帶到廟街兜售,生活在這此地的冒險者,用現代的方式,追尋他們的金銀島。

交趾陶

南笨港休閒農業區孕育豐富的交趾陶與剪黏藝術文化,隨著世代更迭,從傳統廟宇屋脊的戲曲人物塑造裝飾突破,近年擅長與社區發展議題結合,發展多種馬賽克的公共藝術,串連傳統工藝之美與鄉村的自然景觀,讓這門技藝走出廟埕,重新詮釋在地文化風景的可能性。
目前南笨港一帶擁有全台最多的剪黏和交趾陶藝師,平均入行年資二十年以上。工廠裡嗡嗡作響的工業型電風扇,依然吹不熄他們牽絆工藝的熱情。

 

產地錄音:嘉義縣新港鄉南笨港
背景聲音:將馬賽克鏟到自動排版機上的聲音

清麻油

南笨港休閒農業區開發極早,明末鄭芝龍與顏思齊入笨港溪(今北港溪),因外圍有濱外沙洲,具備與泉、廈、福州以及臺灣西岸各地的貿易條件,是早年閩、粵移居臺灣的要道,開啟集體遷移的新篇章。因港口貿易優勢,加上全鄉皆為平原,水流擺動阻力小,自由發展成曲流地形,常常氾濫河砂,形成排水性佳的砂質土壤,過去人們沿著笨港溪一帶,種植芝麻和花生,油車榨油,製作成品出口。
因榨油廠大多分布在南笨港休閒農業區的南邊,每年冬天會開始炒芝麻,製作芝麻油,刮起南風,整個板頭村都是麻油的清香。

 

產地錄音:嘉義縣新港鄉南笨港
背景聲音:榨油機器運轉聲、滴油聲

加入收藏
00 : 00
    00 : 00

    享受你的小島裡

    小島裡 加入手機主畫面,隨時聆聽小島故事

    我知道了

    此網站於聆聽時將使用到您網路流量
    建議在 WIFI 或穩定網路環境下使用